傳播公司新聞,了解行業動態。
新聞資訊
新聞資訊
“大頭熟”煙飄南洋
雍正、乾隆時期,廣東的煙絲業得以發展。清朝末年,煙絲已經普及,最高年產量達1萬多噸。當時,廣東的江門、三水、佛山一帶,大小煙絲店鋪有100多家,其中朱廣蘭、朱有蘭、廣恒、羅奇生幾家煙絲店鋪馳名海外,遠銷南洋各地和美國舊金山。因為要了解一位廣州文化名人的生平,筆者無意中發現了一段朱廣蘭熟煙銷往南洋的歷史細節。
清末光緒年間,廣州的商業繁盛,門類繁多,有七十二行之多。其中有煙行、也有煙絲行。煙絲即經過加工烤焙的熟煙,在近代廣東農村和城市貧民中被廣泛吸用。由于這種煙的吸食方法是用“玉扣紙”(竹紙的一種)手卷成喇叭筒形,所以又稱“大頭熟”。
清末民初,廣州的資深煙民談到“朱廣蘭”,無人不知,它是廣州城內槳欄街一家老字號的熟煙商行。據這家商行的后人回憶,其實“朱廣蘭”并非創辦人的姓名,只是一家店號的名字。該號開設于清道光末年,始創者為廣東新會縣丹灶鄉朱延賓。他出生于乾隆五十年。朱延賓年輕時,被一位同族帶到廣州,給他一些小本錢,讓他在槳欄街一家空鋪子門前擺個攤子,出賣絲綢、褲帶,勉強糊口。過了幾年,有一個三水的薯莨布商人來看這家空鋪。商人原本帶著一批薯莨布準備到廣州發售,因到貨太遲,被批發商壓價,他不愿脫手,便決定租下這間空鋪,將貨躉存,待來年價好時拋出。這個人是大行商,不能長駐廣州看貨,如雇請專人代管又不劃算,經過幾天的出入議租,他跟在鋪前擺賣絲帶的朱延賓熟絡起來。后來兩人漸漸談得投機,商人從鋪主和鄰居口中探悉朱延賓為人老實,便讓他進入鋪內住宿,白天則仍在鋪前擺攤子,并托他代看貨物。朱延賓一聽,這樣對雙方都有利,立馬同意。商人離開廣州去南洋前,還囑托朱延賓,如果次年旺銷季節,薯莨布價高,自己未及時趕回,就煩請他將貨拋出。第二年夏初之時,薯莨布果然價高,但未見商人回來。于是朱延賓把貨物全部脫售,然后白天依舊在鋪前擺攤。
3年后,那位商人才回到廣州。朱延賓把賣掉的貨物的單據、貨款等交還給商人。商人便將贏利分給了朱延賓幾百元,作為報酬。這個商人又建議他租下這間空鋪,做點生意,并告訴他:新加坡一帶,許多歐美人正在開發,在當地招集了不少華工,這些華工抽不起高價的外國香煙,并且喜歡家鄉風味的熟煙,而生產熟煙剩下來的煙桿還可以在礦山和郊野薰燒,辟除熱帶地區的山嵐瘴氣。他建議朱延賓開設一家熟煙店,答應以后再到南洋時,替他帶一二批熟煙去推銷,打開局面。于是,朱延賓果然租下空鋪,開起熟煙店來。起初,店鋪規模很小,只找一兩位相熟親友在店里幫忙,并隨便起了一個店名叫作“朱廣蘭”。
朱廣蘭開業以后,生意逐漸做大,朱延賓的弟弟也來到廣州幫哥哥管理店鋪。朱延賓的弟弟年輕力壯,決定遠涉南洋去擴大熟煙銷路。第一次帶了一大批熟煙到新加坡,獲利頗豐。如是往返了三四次,朱廣蘭的業務蒸蒸日上,品牌信譽也在南洋一帶叫響了。朱廣蘭在南洋方面以新加坡為基地,其后逐步深入檳榔嶼、悉尼等地。除銷售熟煙以外,朱廣蘭還投資經營錫礦、橡膠,獲利可觀。 如今時代在發展,熟煙在廣東農村仍有市場,而在城市已難覓蹤影,只有極少數高齡老人還偶爾吸食這種辛辣的“大頭熟”,在飄逝的煙霧中尋找當年的歲月情懷。
新聞資訊